跳至正文

听书|《柔和谦卑》第二章  祂的心发出果效

就怜悯他们。(太14:14)

我们已经知道,耶稣在四福音中一次又一次用行动证明了他在《马太福音》11章29节的宣告。他心如何,就如何行事。他没有其他的行事方式。他的生活反映了他的心。

  • 当麻风病人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时,耶稣立刻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太8:2-3)。在麻风病人的请求和耶稣的回答中,“肯”这个词的希腊文有“想要”或“渴望”之意。那个麻风病人问的是耶稣最深的渴望,而耶稣通过医治表达了自己的渴望。
  • 当一群人把他们的瘫子朋友带到耶稣面前时,耶稣甚至不问他们要什么就直接安慰他们——“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太9:2)还没等他们开口求助,耶稣就说出一连串安慰人的话。
  • 当耶稣走遍各城各乡时,“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太9:36)。所以,他教训他们,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9:35)。只因看到众人的无助,他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 在基督的事工中,他曾多次出于怜悯医治病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太14:14)),喂饱饥饿的人(“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太15:32)),教训众人〔“就怜悯他们……于是开口教导他们许多真理”(可6:34)〕,擦去失亲之人的眼泪〔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路7:13)〕。所有这些经文中的“怜悯”都是同一个希腊词,字面意思是指人的肠子或内脏——这是古时的一种说法,指人内心深处涌现出的东西。这种怜悯反映了基督的内心。
  • 从福音书我们得知,耶稣曾经两次情不自禁地哭泣。但他不是为自己或自己的痛苦,而是为别人——一次是为耶路撒冷哀哭(路19:41),另一次是为他死去的朋友拉撒路哭泣(约11:35)。他心中最深的痛苦是什么?是别人的痛苦。是什么牵动他心、让他流泪?是别人的眼泪。
  • 那些道德败坏的、被社会唾弃的、不可原谅的、不配有的人,不仅一次又一次得到基督的怜悯,而且也极其自然地被基督吸引。根据基督敌人的见证,他是“罪人的朋友”(路7:34)。

当我们把福音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耶稣的所是时,最突出的是什么?

是的,他应验了旧约时代人们的盼望和渴求(太5:17)。是的,他如此圣洁,甚至让他的朋友因意识到自己的罪而恐惧仆倒(路5:8)。是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的权柄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文士(可1:22)。上述内容若是缺少一个,就会偏离重要的历史正统观念。但读完福音书后,我们耳边回响的主旋律也是这些描述中最生动、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神的圣子如何靠近、触摸、治愈、拥抱和饶恕那些最不配却又真心渴望的人。

清教徒理查德·薛伯斯是这样说的:“当(基督)看到百姓受苦时,就热切地想念他们;基督里的恩典和怜悯之工,是他心发出的果效。”也就是说,“无论基督做了什么……都是出于爱、恩典和怜悯。”但薛伯斯又进一步说道:“他这样做是发自内心的。”[1]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不只有爱,而且他自己就是爱;他心里涌流出怜悯之情,犹如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耶稣严厉的一面呢?

巴刻曾经写道:“半真半假的东西若伪装成完全的真理,就成了完全的谎言。”[2]当我们谈论圣经中的基督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教会历史上的异端邪说并非彻底颠覆了圣经对耶稣的描述,它们只是断章取义而已。早期教会关于基督论的那些错谬几乎认同所有的基本教义,但只在一个教义上产生了偏差——有的忽视基督完全的人性,有的忽视基督完全的神性。若我们谈论基督的心却忽略他的忿怒,这是不是会带来同样的危险呢?

也许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种危险比彻头彻尾的异端邪说更不易觉察。我们的神学观点可能完全合乎正统,但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更关注耶稣的一面而忽略其他。在我们中间,有些人可能是在一个规则重重的环境中长大的,那种没完没了的不合标准的感觉常常令他们窒息,因此基督的恩典和怜悯特别吸引他们;有些人可能是在一个混乱无序的环境中长大的,而基督的命令所体现的受道德约束的生活方式和秩序可能特别吸引他们。还有一些人遭受了本应保护他们之人的虐待,因此他们渴望天国的公义和地狱的刑罚来纠正所有错误。

当我们专注于基督内心的情感时,当如何确保自己对神最终的旨意有一个健全的理解,并对基督的所是有一个全面而平衡的认识呢?

这里我们需要给出三点说明。首先,基督的忿怒和怜悯并不像跷跷板的两端那样彼此对立,好像贬抑一方就等于抬高另一方。相反,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一个人越能认识到基督对我们周围和我们内心一切罪恶的义怒,就越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怜悯。

其次,具体谈到基督的心(以及旧约中耶和华的心)时,我们不是指他怜悯和发怒的行为。他的心就是他的心。因此,我们不是在论述他众多属性中的某一个。我们是在问他内心深处是什么?他最自然地流露出什么?

第三,我们只是想探究圣经如何见证了基督对罪人和困苦人的慈心。换言之,圣经对基督的描绘若显得有些不平衡,那我们也要相应地调整。与其人为地“平衡”,不如遵循圣经。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即如何将基督的心与他的作为或圣经中那些似乎与之格格不入的论述调和。但以上三点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简言之:基督的慈心无论再怎样赞美、渲染和夸大都不为过。他的心无法测度,但却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我们从中汲取的力量实在太少了!当我们谈论耶稣的心时,并没有忽略他严厉的一面。我们唯一的目标是遵循圣经的见证,深入探究耶稣那令人惊讶的本性。

如果耶稣的作为反映了他的本性,那么我们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他要来拯救的堕落世界,对他而言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这比说耶稣是慈爱、怜悯或恩典的神要深刻得多。四福音共同见证了当耶稣基督看到周围的堕落世界时,他内心最深的驱动力,他最自然的本能是接近罪人和困苦人,而非远离他们。

我们可以以旧约关于洁净与不洁净分类为背景来理解这一点。在圣经中,这种分类一般不是根据身体的卫生情况,而是根据道德的洁净程度。两者不能完全分开,但圣经主要指道德或伦理的洁净。这一点很明显,因为解决不洁的方法不是洗澡,而是献祭(利5:6)。问题不在于污垢,而在于罪(利5:3)。因此,旧约时代的犹太人在一种复杂的洁净制度下,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物和仪式重新在道德上变洁净。这一制度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当不洁的人与洁净的人接触时,这个洁净的人就成了不洁的。这说明道德的败坏具有传染性。

想想耶稣。根据《利未记》的分类,他是地上有史以来最洁净的人,因为他就是那位至圣者。我们这些人天生就是不洁和堕落的,无论什么恐怖之事若让我们感到厌恶,也一定会让耶稣更加厌恶。我们无法理解他心思意念中那种完全的纯净、圣洁、洁净。他纯全良善、毫无瑕疵,且是可喜爱的。

那么当他看见不洁的人时,是怎么做的呢?当他遇到妓女和麻风病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走向他们。他满心同情,渴望真正地怜悯他们。他陪伴他们,触摸他们。我们都能见证,他的触摸充满恩慈。温暖的拥抱胜过友好的问候。但基督怜悯的触摸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他推翻了犹太人的洁净制度。当耶稣这位至圣者摸了不洁的罪人时,他并没有变得不洁,但那个罪人却洁净了。

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事工之一就是恢复了不配罪人的人性。我们常常觉得,福音书中的神迹是神对自然秩序的干预。但是德国神学家于尔根·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 却指出,神迹不是神对自然秩序的干预,而是恢复。我们已经习惯了堕落的世界,以致对疾病、病痛、痛苦和死亡习以为常,但其实它们才是对自然秩序的干预。

当耶稣赶鬼医病时,他是在将毁灭的力量赶出受造界,并且医治那些受伤和生病的受造之人,使他们身体复原。医治见证了神的至高主权,使受造之人恢复健康。耶稣的医治并非自然界中的超自然神迹。在一个不正常、受鬼魔辖制、伤痕累累的世界里,它们才是唯一真正“自然”的事。[3]

耶稣在世上行走,复兴没有人性的人,洁净不洁净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于心不忍。所到之处,他无不感到悲伤。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当他面对那些痛苦和渴望的人时,他就怜悯他们,使他们得洁净。古德温说:“基督就是披着肉身的爱。”[4]想象一下。在美国科幻电影《复制娇妻》(the Stepford Wives)或《终结者》(the Terminator)中,把那些主角的身体剥开,你会看到机器;而剥开基督的肉身,你会发现爱。[5]

如果怜悯化成人形行走于世间,会是什么样子?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必怀疑。

但这是他在地上生活的时候。那今天呢?   

这让我们想起新约的话:“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那位曾在拉撒路墓前哭泣的基督,今天也与我们一同在孤独绝望中哭泣。当我们遭人误解和排挤时,那位曾伸手摸麻风病人的主也会伸手拥抱我们。耶稣伸手洁净污秽的罪人,进入我们的灵魂深处,用他大能的、不可抗拒的洁净来回应我们不诚心的祈求,帮助那些不能靠自己得洁净的人。

换言之,尽管基督现在在天上,但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他做这一切是靠自己的灵。我们将在第十三章集中讨论基督的心与圣灵的关系。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基督借着圣灵不但触摸我们,而且还住在我们里面。新约教导说,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如此紧密,以至于无论哪个肢体做了什么,都可以说是基督的身体做的(林前6:15-16)。耶稣基督今天跟你的关系,比他在地上服侍罪人和困苦人时更近。基督借着他的灵全心拥抱他的子民,比任何身体的拥抱更近更紧。他道成肉身在地上所行的,是他内心发出的果效;现在,他向我们也是这样行,因为我们是他的身体。


[1] Richard Sibbes, The Church’s Riches by Christ’s Poverty,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Sibbes , ed. A. B. Grosart, 7 vols. (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1983), 4:523.

[2] J. I. Packer, A Quest for Godliness: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Crossway, 1990), 126.

[3] Jürgen Moltmann, The Way of Jesus Christ:Christology in Messianic Dimensions , trans. M. Kohl (Minneapolis:Fortress, 1993), 98. Similarly Graeme Goldsworthy, The Son of God and the New Creation , Short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Wheaton, IL:Crossway, 2015), 43.

[4] Thomas Goodwin, The Heart of Christ (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2011), 61.

[5] 《复制娇妻》或《终结者》都是美国科幻电影,其中的主角都是具有人类外表的机器人——译注。